3月春分,瓦蓝的天空下,燕赵大地碧绿的麦苗生机勃发。
走进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,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红彤彤的“柿子”——这里是“中国宫灯第一村”。
走进屯头村宫灯博物馆,《中国邮政快递报》记者了解,灯笼制作可追溯至东汉初年,皇后郭圣通入宫后,将家乡藁城的手艺人组织起来制作灯笼,供宫内及军营所用。明代,屯头村李姓匠人制作的灯笼美观耐用,州府县署、豪门富户多有悬挂。当前,藁城宫灯年销量超1亿对、产值约20亿元,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%左右,带动了周边村庄3万余人就业。
在村子的中间位置,常年停放着一辆9米6的安能厢货。“现在是销售淡季,每天大约运输100件,旺季每天能达到3000件,每件50至100个灯笼。”梅花镇安能负责人苏红涛说,灯笼的销售旺季在中秋节到春节,但生产制作全年都是旺季。
“我有车,你有货,我们一起做快运吧”
说起创业经历,苏红涛的合伙人艾强满是感慨。2018年以前,他是一名城配司机,每天开着一辆4米2厢货在石家庄周边集货,将货物送到货站,随后通过专线送往全国各地,但收入并不稳定。
“有一个冬天,我接到一单宫灯的货运业务,那也是我第一次来到屯头村。”艾强说,满大街都是红彤彤的“柿子”,“那时候我就觉得,发展宫灯物流,一定非常有前景。”
彼时,苏红涛帮父亲打理宫灯产业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屯头人,苏红涛对宫灯的制作耳熟能详。偶尔,他也帮父亲发货。一来二去,苏红涛和艾强成了好朋友。
“我有车,你有货,我们一起做快运吧。”艾强笑着回忆,看似一拍即合,实际上双方合作经历了长期的酝酿过程。
十多年前,藁城宫灯主要通过线下销售,并以专线模式完成配货。“随着电商的发展,专线的弊端越来越明显,一是网络覆盖不健全,很多区域送不到;二是信息化系统落后,用户不能查询物流信息。”苏红涛说,专线的价格看似比网络型企业低,但客户需要自提,物流成本并不低。
“那时候安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网络型企业,对加盟商有较好的支撑,通过对比分析,我们就加盟了安能。”艾强说。
“一年可以为一个常规客户节省五六万元”
琦影宫灯负责人郭志勇已经有近20年的宫灯制作经验。“我爱人的姥姥家在屯头村,当年看宫灯是个不错的产业,就来这里创业,这里产业链完善。现在,宫灯让村里的日子红红火火。”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宫灯产业通过电商得以蓬勃发展,目前拥有电商卖家600余家,电商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。物流难题随之凸显。2016年发展电商业务的郭志勇,遇到了与苏红涛同样的问题。
“我发展电商业务不久,安能物流就来了。”郭志勇说,他目前电商销量占总销量的20%,全部通过安能发送。“去年物流费用就40多万元。当然,与七八年前比,安能的价格下降了不少。”
车辆由小变大是物流成本由高到低的一个主要因素。“最初,我们就3个人,1辆4米2。”艾强说,由于货量大、车型小,灯笼时常发不出,他们果断增加了1辆6米8。“1辆顶2辆,司机、燃油成本也就降低了。”
梅花镇安能平均每年增加1辆车。车型越来越大,边际成本也就越来越低。“从我们2018年开始做安能,司机、燃油成本降低了大约30%。”苏红涛说:“屯头村很多客户的年发货量在5000件左右,与运营安能之初相比,现在一年可以为一个常规客户节省五六万元。”